本文目錄一覽
- 1,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現在的酒跟古代的比誰比較好
- 2,現在的釀的酒真的比古時釀的酒好喝嗎
- 3,古代酒與現代酒有什么區(qū)別口感
- 4,古代喝的白酒和現在的有什么區(qū)別
- 5,古時候的酒和現在的白酒有啥區(qū)別
- 6,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有什么差別 為什么他們能喝哪么多啊
- 7,古代的酒和現在的酒有什么不一樣哪個好喝
1,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現在的酒跟古代的比誰比較好
古代的酒都是米酒,一般是7、8度左右。與現在的酒相比差不多吧。
2,現在的釀的酒真的比古時釀的酒好喝嗎
好喝。當年學習白酒知識的時候看到這樣的資料:高粱釀酒香,大米釀酒凈,玉米釀酒甜。
加點糖,要口感還是不行,干脆做酒醋算了,做菜也很不錯的。
3,古代酒與現代酒有什么區(qū)別口感
古代的白酒的度數,大約相當今天的啤酒的度數,這就是為何武松有連喝十八碗酒景陽岡打虎了
古代酒比現代酒度數高,且口感要好的多!古代酒比較真(說多少年就多少年),現代都是生物手段加年!
4,古代喝的白酒和現在的有什么區(qū)別
古代的酒因為釀造設備的原因,度數沒有現代的酒高,一般都是十多度到三十度之間。你看《智取生辰綱》里,楊志們是喝酒解渴的,如果是現在的酒,不是越喝越渴嗎?
古代的白酒就是所謂的米酒,度數一般在15度左右。。而現在的白酒度數一般都在40度以上
5,古時候的酒和現在的白酒有啥區(qū)別
古時的酒度數都比較低,相當于現在的啤酒
李時珍在<>中說,蒸餾白酒是從元代以后才傳入中國的. 所以元代以前的白酒都是非蒸餾酒,酒精度數低,像現在的黃酒,果酒(葡萄酒也是果酒).所以古人很能喝,如李白斗酒詩百篇之類的說法比比皆是. 其實現代白酒手工生產也占50%以上,機械化程度不高的,連最牛的茅臺和五糧液也不例外
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米酒,否則武松不可能喝18碗。。。
同意樓上的!古時候酒的酒精度數比較低。
區(qū)別在于釀造工藝沒有現代發(fā)達.一般酒的發(fā)酵主要靠酒曲.古代一般喝的是糧食或水果發(fā)酵后的原汁.比如現在的米酒.葡萄酒.而現代的白酒主要是靠蒸餾提純.所以在酒精的含量上存在很大差異.當然現在社會上還有一些靠酒精勾兌的酒,我建議別去喝.
有啊,古代的酒勁更大,更綠色;現代的酒種類繁多,添加劑也不少
6,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有什么差別 為什么他們能喝哪么多啊
但是酒精含量少,百杯就肯定醉了是啊什么酒逢知己千杯少。直到蒸餾技術投入使用,酒的度數才有所提高,所以喝得多,雖然有酒的味道,相當于現在的黃酒。原來是因為古代的酒濃度是很低的,哪能喝個千杯啊
酒精濃度低~按現在的度數度量的話 一般只有2~3度
古代的酒,酒精濃度遠不如現代酒,可能度數也就比啤酒高一些。
古代喝的白酒和現在的肯定是不一樣的,古代的白酒就和現在的酒釀差不多,頂多就有點酒的味道,酒精含量更是少的可憐,要不古人怎么可以千杯不醉呢!中國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餾酒之一(其余五種是白蘭地、威士忌、郎姆酒、伏特加和金酒)。中國白酒在工藝上比世界各國的蒸餾酒都復雜得多,原料各種各樣,酒的特點也各有風格,酒名也五花八門。中國白酒在飲料酒中,獨具風格,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白酒相比,我國白酒具有特殊的不可比擬的風味。酒色潔白晶瑩、無色透明;香氣宜人,五種香型的酒各有特色,香氣馥郁、純凈、溢香好,余香不盡;口味醇厚柔綿,甘潤清冽,酒體諧調,回味悠久,那爽口尾凈、變化無窮的優(yōu)美味道,給人以極大的歡愉和幸福之感。我國白酒的酒度早期很高,有67°、65°、62°之高。度數這樣高的酒在世界其他國家是罕見的。近幾年,國家提介降低白酒度數,有不少較大的酒廠,已試制成功了39°、38°等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出現市場初期,大多數消費者不太習慣,飲用起來總覺著不夠味,“勁頭小”。90年代初,城市消費者已經開始習慣低度白酒,在宴席上已經逐漸成為一個較好的品種了。白酒以前叫燒酒、高糧酒,建國后統(tǒng)稱白酒、白干酒。為什么叫白酒、白干和燒酒?白酒就是無色的意思,白干酒就是不摻水的意思,燒酒就是將經過發(fā)酵的原料入甑加熱蒸餾出的酒。白酒的名稱繁多。有的以原料命名,如:高粱酒、大曲酒、瓜干酒等,就是以高粱、大曲、瓜干為原料生產出來的酒。有的以產地命名,如:茅臺、汾酒、景芝白干、曲阜老窖、蘭陵大曲等。有的以名人命名,如:杜康酒、范公特曲等。還有的按發(fā)酵、貯存時間長短命名,如:特曲、陳曲、頭曲、二曲等。二鍋頭、回龍酒等,則又是以生產工藝的特點命名的。二鍋頭是我國北方固態(tài)法白酒的一種古老的名稱?,F在有的酒仍叫二鍋頭?,F在的二鍋頭是在蒸酒時,掐頭去尾取中間餾出的酒。真正的二鍋頭系指制酒工藝中在使用冷卻器之前,以古老的固體蒸餾酒方法,即以鍋為冷卻器,二次換水后而蒸出的酒。所謂回龍酒,就是將蒸出的酒重烤一次,即為回龍酒
7,古代的酒和現在的酒有什么不一樣哪個好喝
說起釀酒,最早的還是兩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寫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這塊土板現在應該還在芝加哥大學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積了不少兩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谷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蘗釀的酒,蘗就是發(fā)芽的谷粒,釀出的是黃酒。后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蘗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曲,前陣子還在《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事實上,用蘗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南北朝時,制酒曲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酒,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該不是,那酒其實不紅,顏色是橙黃色的。 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fā)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fā)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fā)酵,也得不到度數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曲發(fā)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在可能不止“兩毛”那么便宜了吧:)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里已經有了“燒酒”一詞,并且對山西汾酒歷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么大的力量。 總結一下,用蘗釀的酒度數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星說“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后的燒酒度數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現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當于是二斤56度的二鍋頭。 三國的煮酒論英雄該是黃酒,,黃酒中最著名是女兒紅酒(花雕),大約十幾度。據說武松打虎就是喝的這個,他喝了18碗,以酒性的烈度推算,差不多2瓶50多度的二鍋頭. 在做任務,如果回答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