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彩人生A18 A32有什么區(qū)別,慈溪節(jié)后將有線上線下一系列招聘會

短暫的華彩人生,仿佛“復刻版”。二、王勃與李賀唐代詩人星光燦爛,王勃與李賀,是其中人生如流星般即逝的角色。

歷史上有哪些時間上的巧合?

很多時候,歷史才更像高水平的“編劇”,許多真實發(fā)生過的巧合,其奇特之處,縱是影視大片也開不出腦洞。尤其令人唏噓回味的,當屬下面這幾樁。一、卓別林與希特勒說到歷史上的巧合事,可以先拿這二位20世紀重量級人物開場:戰(zhàn)爭魔鬼希特勒與喜劇大師卓別林。這二位,形象職業(yè)口碑全不同,卻都出生在1889年4月,生日只差了四天,相貌簡直一個模子刻出。

早年希特勒競選時,就被調侃成卓別林的失散兄弟。二戰(zhàn)前夜,每當卓別林叫全球影迷笑得前仰后合時,“德國元首”希特勒更“躺槍”。英國還冒出了惡搞二人的歌曲:“這個跟卓別林長得如此像的人是誰?”“希特勒卓別林就差一頂帽”。待到二戰(zhàn)爆發(fā)的1940年,卓別林憤然推出反戰(zhàn)電影《大獨裁者》時,他那銀幕上與希特勒“毫無違和”的模樣,更把“德國元首”氣的發(fā)狂。

電影上映后,卓別林就收到大堆死亡威脅,甚至當卓別林去華盛頓革命大廳出席活動時,臺下就坐滿了抄家伙的納粹黨徒。但毫無懼色的卓別林,依然在現(xiàn)場朗誦了影片結尾的演說,給了千里之外的希特勒一記狠狠耳光。以此事說,卓別林,不愧20世紀偉大電影藝術家。二、王勃與李賀唐代詩人星光燦爛,王勃與李賀,是其中人生如流星般即逝的角色。

生活年代相隔一百四十多年的二人,卻巧得叫人咋舌。初唐詩人王勃,出生于649年,去世于676年,中唐詩人李賀,出生于790年,去世于817年,都是27歲離世。這二人都是七歲時成名,早早享受“神童”光環(huán),也都是一生孑然一身,也都癡迷于神怪傳說,更同是僅經(jīng)過三年仕途,就默默淡出權力場,甚至,他們那世態(tài)炎涼的官場歲月里,也都得到了姓皇甫的侍郎幫助。

短暫的華彩人生,仿佛“復刻版”。只能說,懷才不遇的天才,不幸都是相似的。三、飄到朝鮮的試卷明朝景泰二年(1451),大明科考廷試現(xiàn)場,考生王越正要交卷,卻不想一陣狂風突然刮過,只把王越的試卷刮得無影無蹤。如此倒霉事,二十六歲的王越卻不慌不忙,接著走筆如飛,快速在剩余時間里重答一張,來了一場“泰山崩于前不變色”的神表現(xiàn)。

轉眼到了秋天,朝鮮使臣來京進貢,給景泰皇帝匯報了一樁奇事:朝鮮國王上朝時,突然也是一陣狂風刮過,竟然從大明朝的方向,晃悠悠飄下來一張試卷。試卷里的飛揚文采,把朝鮮國王大臣都看得服氣。然后就由朝鮮使臣送了回來——經(jīng)景泰皇帝仔細檢驗,正是幾個月前,考生王越被刮跑了那張。由于這事兒太過巧合,以至于后來清朝人編修《明史》時,直接把“朝鮮人送試卷”的事兒給刪掉。

但朝鮮本國的史料,也恰恰佐證了此事的真實性。大自然的力量,有時就是這么神奇。四、破鏡重圓作為一則代表美好愿望的成語,“破鏡重圓”的出處,也是一樁不可思議的愛情“巧”事。南北朝南陳末年,隋朝大軍磨刀霍霍,身在建康(南京)的南陳駙馬徐德言,與妻子樂昌公主含淚約定:二人把銅鏡一破兩半,各自拿好一半,一旦在兵災中被沖散,不管身在何處,只要還活著,就在每月正月十五,拿著銅鏡到集市上售賣,以求有緣再見。

南陳覆滅后,與妻子離散后的徐德言流落隋都長安,依然在次年正月十五,在長安街頭叫賣銅鏡,竟真的在一位賣鏡老仆處,看到了妻子的那面銅鏡。原來他的妻子樂昌公主,已經(jīng)成了隋朝國公楊素的侍妾,卻依然不忘丈夫,派仆人上街賣鏡,以期待奇跡出現(xiàn)。睹物思人的徐德言,忍不住在銅鏡上題詩,請老仆將鏡子帶回去。拿到鏡子的樂昌公主,邊讀徐德言的詩邊泣不成聲,竟真的感動了主人楊素。

楊素爽快將樂昌公主放出,送她與徐德言回江南團圓。一場離散,經(jīng)過建康至長安的千里距離,竟以這低概率的巧合方式,終成團圓。多少戰(zhàn)亂中人的離散悲傷,盡在其中。五、二戰(zhàn)“撞船”現(xiàn)場二戰(zhàn)期間,英德海軍煎熬對峙,都動了偷襲的念頭。德國戰(zhàn)艦“特拉法加號”,特意化妝成英國戰(zhàn)艦“卡門尼亞號”搞破壞。不料苦主“卡門尼亞號”也動了同樣歪腦筋,竟化妝成“特拉法加號”去偷襲。

兩艘軍艦各自雄赳赳出發(fā),準備到對方地界大干一場。1941年秋,這兩艘各懷鬼胎的軍艦,竟在南大西洋海域碰面了。望著對面“熟悉的自己”,兩艘軍艦的船員軍官們,竟先是呆愣了半天,接著又暈乎乎互相打旗語,質問對方是誰。然后終于緩過神來,乒乒乓乓打成了一團。結果德國戰(zhàn)艦被打的不能動彈,十五名船員陣亡。英國戰(zhàn)艦也傷得不輕,整個艦身被打的透心涼,外加十名水兵喪生。

天才的偷襲計劃,竟以這般撞車,落得草草收場。六、日本投降儀式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儀式在美國戰(zhàn)艦“密蘇里號”上舉行。待到日本簽字完畢,各國受降代表退場。現(xiàn)場的中國記者們下意識看表,卻齊齊愣住:此刻的時針,指向了九點十八分。大公報記者朱啟平在回憶錄里形容:“我猛一震,九一八!”十四年艱苦卓絕抗戰(zhàn),多少國土淪喪的恥辱,上千萬軍民的浴血犧牲。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