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有賣的,家里的少婦少女也自己做。黃酒有殺菌、驅(qū)蟲、消除五毒的功效,中藥也用于治療皮膚病。喝雄黃酒老北京人也有端午節(jié)喝雄黃酒的習俗。紅邊紙剪成葫蘆狀,內(nèi)含五毒圖案。它被稱為葫蘆花,從農(nóng)歷四月底開始,小販們就在街上賣這種花。殿內(nèi)寬敞,殿后有流蘇亭,面向通惠河。
北京端午節(jié)哪里最熱鬧?有什么風俗活動?
北京端午節(jié)最熱鬧的地方是天壇圓明園頤和園等地,會有賽龍舟等慶祝活動。北京的端午風俗是祭神祭祖游天壇掛菖蒲插艾葉貼葫蘆花出嫁的女兒回娘家佩五彩粽子斗百草喝雄黃酒吃玫瑰餅和粽子等。1祭神祭祖端午節(jié)由來跟很多文化名人有關,這些文化名人大都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都是忠孝之人,二就是跟水有關系屈原投江,伍子胥死后被扔入水中,曹娥是投江救父。
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宋代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為忠烈公,正式將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北京文人有端午節(jié)到二閘三忠祠上香的傳統(tǒng),祠內(nèi)供奉諸葛亮岳飛文天祥。祠院寬敞,祠后有濯纓亭正臨通惠河邊。2游天壇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后,走馬壇之墻下。
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游耍。還有鐘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鐘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qū)祟。另外,老北京在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端午節(jié)期間,老北京還有游天壇風俗。辛亥革命以后,北京人在端午節(jié)以去昔日皇家園林游玩為時尚,以去天壇最受歡迎,人們認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較多,其他皇家園林也是人們愛去的地方。
除此之外,什剎海金魚池高梁橋二閘均是端午游玩之地。3掛菖蒲插艾葉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老北京人過端午節(jié)時大多在院門前和房檐掛菖蒲插艾葉。民間有用它來驅(qū)邪。在端午節(jié),人們還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還用菖蒲根泡酒,以為喝了能健康長壽。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方士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
菖蒲身上這層驅(qū)邪避害的文化含義,也使它成了人們過端午節(jié)時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4貼葫蘆花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里面收進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自農(nóng)歷四月末就有小販在街上叫賣了。葫蘆花據(jù)說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除貼葫蘆花外,還有貼以鐘馗為題材朱砂判兒的,有貼黃表紙上寫有咒語的天師符的,其目的均是為了驅(qū)邪辟毒。
5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老北京的端午節(jié)還有一個叫法女兒節(jié)。出嫁的女人要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回娘家探親,探親時,手臂上系著彩色絲線胸前戴著紅絨花的小媳婦成了北京一景?,F(xiàn)在還有許多地方呼此節(jié)為女兒節(jié)。訂婚的男方絕對要給未來的岳家送節(jié)禮,如果準備在下一個端午前結婚,還要正式送大禮,主要是給長輩的酒和肉以及給未婚妻的衣物;而媳婦回娘家,要帶去酒和肉,同時娘家也給女兒女婿一些禮物。
6佩五彩粽子五彩粽子是避邪物,其內(nèi)殼是用硬紙疊成的,大小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纏上五彩絲線,連成一串。街頭有賣的,家中少婦少女也紛紛自己制作。除了五彩粽子以外,還有的巧手媳婦或姑娘,用綾羅制成小老虎,有的縫制成櫻桃桑葚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把這些小型水果串起來,精致可愛。有立體的,有平面的,爭奇斗勝。
端午節(jié)戴在身上,既顯示了自己的精湛工藝,又為節(jié)日增添了祈福延壽的喜慶氣氛。你也可以把這個裝飾品送給你愛的人作為愛的象征。在端午節(jié),北京的孩子們喜歡玩一種叫做“斗草”的游戲。一種觀點認為,最初的斗草游戲很可能與神農(nóng)嘗百草而形成的中醫(yī)草藥學密切相關。古人每年端午節(jié)在郊外采藥,插在艾草門,以解暑毒。斗草是古代人在端午節(jié)休息時相互玩耍取樂的一種休閑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