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會問,現(xiàn)在為什么很少再看見有人把白酒熱了再喝可以說過去的米酒,黃酒都是發(fā)酵酒,現(xiàn)在的白酒是蒸餾酒。就用喝酒來御寒,雖說酒喝下肚能夠暖身體,但沒喝之前是冰涼的,涼酒喝下肚會很不舒服,所以就把酒燙熱了再喝,無論身體暖和了,腸胃也很舒服。
1、為什么喝白酒后要多喝水?
常常聽到有人交待稱喝酒之后要多喝水,為什么酒后需要多喝水呢?稀釋身體內酒精?加速酒精排出體外?無論是進口紅酒、洋酒,還是國內本土白酒都開始注重推崇酒的養(yǎng)生作用。對于如何防止喝醉、酒后如何醒酒這些人們都比較了解,但是或許只有少數(shù)人知道酒后需要補水的基本知識,那么為什么酒后需要及時補水呢?許多人喝完酒后急著倒頭就睡,其實大家都需要備上一大杯白開水,以備在酒后及時補充身體所需水分,
人在飲酒之后,往往會感到口腔干渴。這是因為含酒精的飲料進入人體以后,會刺激腎臟,加速腎臟的過濾作用,人體排尿比平時要勤,同時,當酒精溶于血液進入人體細胞后,會促使細胞內的水液暫時滲透到細胞的外部,也導致體內儲存的部分水分被排泄到體外。這種體液減少的狀況通過神經反射,就會使人產生口渴的感覺,尤其是飲用過量的白酒后,人更感口渴。
因此,人在飲酒后,最好飲大量的白開水或者淡茶水,以及時補充體內水分,綜上所述,酒后最好多喝點水,減少酒精對身體的傷害!需求性價比高,親民價格的純糧食酒,我相信也是眾望所向。我在茅臺鎮(zhèn)接觸醬香酒事業(yè)以來,深知好酒真的不少,一些秉承茅臺酒生產工藝的酒,口感比較接近飛天,價格也親民,歡迎酒友們前來交流更多。
2、過去的人為什么把酒溫熱才喝?
過去的人把酒溫熱了喝,原因最主要有三點,第一就是過去的人喝的酒,大都是米酒和黃酒,酒精度低必須要加熱之后才能喝,要是涼酒喝完了,人的身體不舒服,第二點就是釀造工藝不行,喝完酒之后極易上頭。所以也必須燙熱一下,讓里面的有害物質揮發(fā)之后,喝了不會很快醉酒,而且到胃里也舒服,第三點,因為貧窮。很多人在看電視劇或者是歷史書的時候都會發(fā)現(xiàn),過去的古人喝酒都喜歡把酒溫熱了再喝,
像《三國演義》里的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關羽溫酒斬華雄;《紅樓夢》里賈寶玉喝冷酒被薛寶釵訓斥的場景,《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去吃飯,大都是讓店里伙計燙一壺熱酒,那為什么古人喝酒之前,都要燙熱了再喝呢?是不是熱酒更好喝呢?其實是在古代,三國時期,水滸時期,人們當時飲用的酒大都是米酒和黃酒為主,度數(shù)很低。尤其是江南一帶自古就喜米酒而不好烈酒,這種習俗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
而且,在古代直到宋元之前都沒有蒸餾烈酒的出現(xiàn)。而米酒,黃酒以米類谷物原料釀造,本身就性涼,必須要溫熱之后才可以飲用,這樣才不會對身體內的脾胃器官造成傷害,而且喝下去也會覺得舒服,并且古人只在飲酒的時候才佐以下酒涼菜,如螃蟹等大寒之物,如酒再不溫熱后喝,就很容易積寒成病。當時的米酒和黃酒,顏色并不是像現(xiàn)在白酒那樣是無色透明狀,而是比較渾濁,色如米湯,也因此古人常將所飲的酒稱為“濁酒”,
而且,那時候的釀造工藝不好。并沒有產生如現(xiàn)代的“蒸餾”酒的釀造工藝,因此酒中的雜質比較多,把酒溫熱了再喝,將酒的溫度加熱50度~60度,酒中的甲醇等有害物質就會揮發(fā)掉,因此喝溫熱的酒也有利于減少對人體的傷害。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喝白酒的時候還都喜歡喝熱的,即使在現(xiàn)代一些偏遠地區(qū)的農村,老人們喝家庭式小酒坊釀造的散白酒,在飲用之前依然會用熱水把小酒壺放到里邊燙熱了再喝,
那是因為小酒坊釀造提純工藝不高,在釀造的白酒里會產生很多的雜質。白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也就是乙醇,還含有一定對人體有害的甲醇及乙醛,甲醇的危害主要是對人的視力造成傷害,甲醇在人體內有積儲的作用,不易排出體外,4~10克的甲醇即可引起嚴重中毒,甲醇的性質不穩(wěn)定,乙醇的沸點在78攝氏度,甲醇的沸點在64.7攝氏度,加熱后的白酒,甲醇會被揮發(f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