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貴州茅臺酒的茅拼音為什么是mou而不是mao
- 2,解密茅臺為什么有MOUTAI做拼音
- 3,貴州茅臺酒的茅拼音為什么是mou而不是mao
- 4,為什么茅臺的拼音是MOUTAI
- 5,茅臺酒的拼音為什么是mouta呢
- 6,為什么茅臺酒注冊商標上的拼音是MOUTAI
- 7,為什么茅臺酒中的茅臺用MOUTAI而不用MAOTAI
- 8,張裕解百納的標簽上為什么是CHANGYU
- 9,怎樣鑒別真假茅臺
- 10,為什么今年很流行給力這個詞
1,貴州茅臺酒的茅拼音為什么是mou而不是mao
茅臺是國際名酒,MOU是按英語的發(fā)音寫的,不是漢語拼音。
2,解密茅臺為什么有MOUTAI做拼音
moutai是拉丁語的語言的拼音,而maotai只是漢語的拼音,因為茅臺酒當時參加酒博會面向世界就是用的拉丁語言的,所以就現(xiàn)在也沿用當時的拼音。
3,貴州茅臺酒的茅拼音為什么是mou而不是mao
與世界接軌。 老外念Mao 不好念的。
如 王 和 黃 在國外的發(fā)音 和拼寫 是 Wong
4,為什么茅臺的拼音是MOUTAI
00:00 / 00:2570% 快捷鍵說明 空格: 播放 / 暫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單次快進5秒 ←: 單次快退5秒按住此處可拖拽 不再出現(xiàn) 可在播放器設置中重新打開小窗播放快捷鍵說明
5,茅臺酒的拼音為什么是mouta呢
你好!是這樣的嗎???沒有注意過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采納。
你寫錯了,是“moutai”
6,為什么茅臺酒注冊商標上的拼音是MOUTAI
“國酒茅臺”,英文為“KWEICHOW MOUTAI”。“MOUTAI”是茅臺酒的國際注冊商標,并非漢語拼音。最初外國人讀“茅臺”二字就這樣發(fā)音,考慮到此讀音在國際上已具知名度,干脆就給茅臺酒取了這個音譯名。 以前的我們國家沒有規(guī)范漢語拼音的國際音標時,一些專有名詞的英文譯法都是根據(jù)外國人的發(fā)音習慣來寫的,如北京:EKING, 天津:TIENTSIN。現(xiàn)在地名都規(guī)范地用漢字的漢語拼音來拼寫了(香港,澳門等除外)。 一些約定俗成的老專有名詞就保留了以前的譯法?!癒WEICHOW MOUTAI”這樣的寫法更能體現(xiàn)它悠久的聞名歷史和國際知名度。
7,為什么茅臺酒中的茅臺用MOUTAI而不用MAOTAI
這個應該是源自威氏拼音法,更容易讓外國人包括港臺人讀準拼音。同樣的,青島啤酒叫“TSINGTAO”,清華大學叫“Tsinghua University”,北京大學叫“Peking University”。
可能是英文字母發(fā)音規(guī)則~,品牌規(guī)劃可能是考慮到國際市場側率~
8,張裕解百納的標簽上為什么是CHANGYU
是因為老外不會發(fā)zh這個字母組合的音 ,ch發(fā)‘吃’的音,英文中有這個音,再加上chang和zhang發(fā)音相似,所以在國際注冊上就寫作changyu. 這和清華大學的英文寫法相類似:qinghua----tsinghua.
這是中國品牌的英文的韋氏拼法,比如,貴州茅臺酒是:moutai,而不是漢語拼音的mao tai.
9,怎樣鑒別真假茅臺
個人無法鑒別,需送市級及以上級別的工商質(zhì)檢局這樣的專業(yè)機構鑒定。
商標識別: 真品茅臺酒商標表面光滑、平整,字體顏色和圖案清晰,而假冒產(chǎn)品則較為粗糙,圖案模糊。 瓶口噴碼識別: 噴碼位于茅臺酒的瓶蓋上,均由三行數(shù)字組成,第一行標明出廠日期,第二行標明出廠批次,第三行標明出廠序號。消費者可撥打鑒別咨詢電話0852-2386146,對此三行數(shù)據(jù)進行核對。其中出廠序號為5位數(shù)的,三行數(shù)據(jù)具有唯一性,真假一對便知,若出現(xiàn)三行數(shù)據(jù)均相同的兩瓶酒,則其中必有一瓶是假的;出廠序號為4位數(shù)的,若出現(xiàn)兩瓶酒三行數(shù)據(jù)均相同時,屬于正常情況,這是公司為防止串貨的手段之一。 防偽標識別: 防偽標位于瓶口上,采用了最先進的防偽技術。每箱茅臺酒均附有防偽識別器及操作說明,將識別器靠近防偽標照射,就可出現(xiàn)一些特別圖案及效果。如出現(xiàn)漢語拼音字母moutai字樣,晃動識別器,這些字會若隱若現(xiàn),充滿動感,假造的防偽標則不會出現(xiàn)上述字樣,且沒有動感。 防偽電話識別:每瓶茅臺酒的外包裝上均有一條形碼,揭開條形碼表層,可看見唯一的不可重復查詢的8位數(shù)電話防偽碼,撥打防偽電話按照語音提示操作,便可得到是否是真品的查詢結果。 當上述方法使用后仍不能確定酒的真假,可撥打鑒別咨詢電話:0852—2386146,公司人員將幫助購買者進行識別。 此外,消費者在購買茅臺酒時,還要特別注意仿冒的“茅臺”。仿冒者無非是打“茅臺牌”,誤導消費者。 茅臺酒為中國名酒,在國內(nèi)外均享有盛名。茅臺酒廠始建于 1704年,在貴州省仁杯縣茅臺鎮(zhèn)。 感官鑒別茅臺酒真假的方法如下: (1)生產(chǎn)廠家鑒別 茅臺酒廠沒有和其他任何廠家聯(lián)營,也沒有把它的商標許可權與任何廠家共享,更沒有設立過一廠、二廠和分廠等。凡是注明為聯(lián)營廠、一廠、二廠,分廠生產(chǎn)的“茅臺酒”,完全可以肯定是假的。 (2)注冊商標鑒別 茅臺酒全瓶貼“貴州茅臺酒”注冊商標,是用進口100克鋼板紙印制的,500毫升容量酒瓶的商標紙規(guī)格為90毫米×125毫米。內(nèi)銷酒商標的圖案分三部分:中間是一條從右上方到左下方的60毫米寬白色斜帶,上下分別有兩條黑色細線和四條黑色粗線,把紅色的“貴州茅臺酒”五個字夾在中間。斜帶和左上角的相接處有13毫米寬的金色條,條上有“中外馳名”四個黑字。左上角為一紅色色塊,中間有直徑為35毫米的套金色邊的白圈,圈內(nèi)有從上至下的環(huán)形麥穗,金色齒輪和紅五角星圖案。斜帶和右下角的相接處有一條細金線。在右下角的紅色色塊上,有“中國茅臺酒廠出品”八個白字,白字下有“53%VOL,500mL”的標明酒度和容量的黑字。酒瓶背面說明的規(guī)格為65毫米×85毫米并以紅色套邊,套邊四周留有寬10毫米的白邊,出廠日期為藍色阿拉伯數(shù)字。商標印刷精美,色彩準確,切邊均勻。 假“茅臺”的商標和背貼都是用普通紙張印刷的,商標規(guī)格為 100毫米×140毫米,背貼規(guī)格為133毫米×85毫米。各種圖案配色混亂,層次不清晰,顏色偏淡,規(guī)格不一致,所用字體也與真商標有明顯區(qū)別,出廠日期字跡有紅色的,也有其他顏色的。 (3)包裝材料鑒別 茅臺酒的酒瓶是乳白色玻璃瓶,封口為大紅色螺紋扭斷式防盜鋁蓋,頂部有“貴州茅臺酒”五個白字,瓶口無內(nèi)塞。整瓶酒外包一張優(yōu)質(zhì)正方形皮紙,裝在彩盒中:外包裝彩盒用的是進口白版紙加細瓦楞。盒上字體和色澤與商標、背貼上一致。 假“茅臺”的封口用深淺不同的紅色膠帽,有透明無字的,也有假造“茅臺”兩字的,瓶蓋有白色的,也有紅色的。蓋子也壁紋各異有黃色扭斷式鋁蓋,也有塑料蓋外套扭斷式黃色鋁帽的。內(nèi)塞有螺旋式、帶腰線、平頂?shù)葞追N。外包裝盒用的是不合格的劣質(zhì)皮紙或其他材質(zhì)。 (4)感官特點鑒別 茅臺酒是用小麥制曲,經(jīng)八次發(fā)酵,貯存二三年后方可出廠的。它的獨特感官指標是酒液無色透明,飲時醇香回甜,沒有懸浮物及沉淀,酒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經(jīng)久不散。假“茅臺”多為用高梁酒、白干酒、配制酒等冒充的,很難具有茅臺酒的色、香、味特點。
商標識別。真品茅臺酒商標表面光滑、平整,字體顏色和圖案清晰,而假冒產(chǎn)品則較為粗糙,圖案模糊。 瓶口噴碼識別。噴碼位于茅臺酒的瓶蓋上,均由三行數(shù)字組成,第一行標明出廠日期,第二行標明出廠批次,第三行標明出廠序號。消費者可撥打鑒別咨詢電話0852-2386146,對此三行數(shù)據(jù)進行核對。其中出廠序號為5位數(shù)的,三行數(shù)據(jù)具有唯一性,真假一對便知,若出現(xiàn)三行數(shù)據(jù)均相同的兩瓶酒,則其中必有一瓶是假的;出廠序號為4位數(shù)的,若出現(xiàn)兩瓶酒三行數(shù)據(jù)均相同時,屬于正常情況,這是公司為防止串貨的手段之一。 防偽標識別。防偽標位于瓶口上,采用了最先進的防偽技術。每箱茅臺酒均附有防偽識別器及操作說明,將識別器靠近防偽標照射,就可出現(xiàn)一些特別圖案及效果。如出現(xiàn)漢語拼音字母moutai字樣,晃動識別器,這些字會若隱若現(xiàn),充滿動感,假造的防偽標則不會出現(xiàn)上述字樣,且沒有動感。 防偽電話識別。每瓶茅臺酒的外包裝上均有一條形碼,揭開條形碼表層,可看見唯一的不可重復查詢的8位數(shù)電話防偽碼,撥打防偽電話按照語音提示操作,便可得到是否是真品的查詢結果。 當上述方法使用后仍不能確定酒的真假,可撥打鑒別咨詢電話:0852—2386146,公司人員將幫助購買者進行識別。 此外,消費者在購買茅臺酒時,還要特別注意仿冒的“茅臺”。仿冒者無非是打“茅臺牌”,誤導消費者。 為方便消費者放心消費,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還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授權設立了數(shù)百家標志統(tǒng)一的國酒茅臺專賣店或?qū)9瘢ㄗh消費者到專賣店或?qū)9褓徺I。
10,為什么今年很流行給力這個詞
出自于日本動漫里.....有時間你看一下就知道了.
原本屬于網(wǎng)絡語言,最早出現(xiàn)于日本搞笑動漫《西游記:旅程的終點》的中文配音版,屬于東北方言和日語的混合產(chǎn)物,意思類似于“牛”、“很棒”、“酷”,常作感嘆詞用。另外,在實際使用中也可加一個否定前綴,如“不給力”,表示某個事件或某個人帶給自己一種很失望的感覺。另一種說法是,“給力”一詞是從閩南話演變過來的,意思為很精彩、很棒的意思。 2010年,“給力”一詞流行起來,并在世界杯期間被網(wǎng)友廣泛使用。
世界杯期間,網(wǎng)友們說的最多的詞是什么?不是越位,不是進了進了,而是給力?!拔靼嘌捞o力了?!薄安唤o力[1]啊,德國?!薄愃朴谶@樣的感嘆聲不絕于耳。但是追根溯源,一些網(wǎng)友卻又納悶了,這“給力”一詞究竟從哪來的呢?其實,秘密就在由“cucn201”配音組配的六集《搞笑漫畫日和》中。 在《西游記——旅程的終點》一集中,畫面一開始,師徒三人(動畫設定為八戒先去了)歷經(jīng)磨難到達天竺后,卻發(fā)現(xiàn)所謂的天竺只有一面小旗子,上書“天竺”二字。弄得師徒三人都愣了神,悟空不無抱怨地說:“這就是天竺嗎,不給力啊老濕?!蔽蚩盏倪@番話也成為后來“給力”一詞的淵源。所謂“不給力”就是形容和自己預想的目標相差甚遠。而“給力”自然就是有幫助,有作用,給面子的意思了。后來眾多網(wǎng)友便常常引用“給力”一詞,如說“這個人太給力了”,“說某件東西給力”“給力精品”等等。
以上出處不全面,其實“給力”一詞是從閩南話演變過來的。會說潮汕話(潮州汕頭地區(qū)與閩南話接近的方言)直接用“夠力”來解釋“給力”就便一目了然!!而潮汕話“夠力”,大意為足夠的力度,達到預期的目的。
閩南話、海南話中,給力就是很精彩、很棒的意思。
在茅臺話里面,“給力”可以用“得力”來表達。
閩南漳州話“夠力”與官報上的“給力”一詞的意思并不很相稱,用閩南漳州話里的“激力”一詞更恰當,見下段的解釋??刹椤伴}南話漳腔辭典”,或見“臺灣教育部閩南常用詞辭典”中的“激力”。
“給力”一詞解釋:給力不是外來詞,它是閩南漳州話,來原于古中原的閩南話。這個詞的“給”的漳州讀音和讀“自給自足”里的“給”讀音,與“激”、“革”、“戟”本地讀音一樣為[kik] ,不是讀為普通話的“gěi ”,“力”也不是讀為“l(fā)ì”,原讀音 [kik-làt] ?!敖o力”是動詞,也可做形容詞。表示凝神、用勁、發(fā)力。例:在漳州,嬰兒學上臺階,抬腿邁上時,大人會說“給力”;又如:某人盡其十分力氣干完某事,人家會稱贊“真給力”。江蘇給力“文化強省”一文,以漳州話而言十分貼切。
“給力”的閩南話是“激力”,讀為 [kik-làt] 。使力、使勁。憋氣而使盡力氣。例:伊激力激甲規(guī)個面紅記記。I kik-làt kik kah kui-ê bīn âng-kì-kì. (他使力使得整個臉紅咚咚的。) “新詞”“給力”其義其音參見臺灣教育部閩南常用詞辭典中的“激力”,見下面擴展閱讀鏈接。
閩南話漳腔辭典(見下面鏈接)中解釋【激力】 gik7-1lat8 ?、俦镒銊牛阂痢查T踢開(他用力將門踢開)。②使自己的肌肉緊張:汝(手)~,我甲會好拍針打針。(你的手用力握緊,我才好打針)③〈和〉力氣不肯全部使出來:汝即箇囡仔做功課定定做,做則久猶未完成。(你這個小孩子一直憋著勁做作業(yè),做這么久還沒完成。此句中,~后帶“仔[a]”,與不帶仔意思正好相反)
再如:恁佫伓激力,仙也無法。(你們還不努力,仙人也沒有辦法幫你) 閩南話漳腔辭典(見下面鏈接)中解釋【夠力】 gao5-3lat8 ①力氣足夠;力度足夠:我家己一箇講猶無~,恁大家攏去佫講。(我自己一個人講還不夠,你們都去再說一下)②=【夠節(jié)】-zat7達到很嚴重的程度或地步:寒甲~(冷得厲害)︱去互伊罵甲真~(讓他罵得很厲害)︱伊在山頂跋一下有~。(他在山頂上摔了一跤很嚴重) 閩南話的“莫”讀為[bo?k],表示否定的意思。其義及讀音參見教育部臺灣閩南常用詞辭典中的“莫”。閩南漳州話“莫激力”意思為沒有使勁。 此外,漳州話中的“無要(合音為[bvue3-1])”、“伓愛[m6-5ai5]”“無”、“免”、“正”、“真”等詞可以和“激力”一起用,其義分別為:不肯用力、不愿用力、沒有用力、不必用力、真的用力、很用力?!? “不給力”即由“激力”、“莫激力”轉變而來的,來自于閩南話,說更早點則是來自古中原的河洛話,非新詞。 網(wǎng)友“夜x里x花”提出,“給力”一詞適用于書面語,目前網(wǎng)絡上習慣在口語中使用一些書面語來增加談話氛圍或者用于調(diào)侃?!敖o”如果單個出現(xiàn),音為“gei”,如:把東西給(gei)我!如果以詞語的形式出現(xiàn)則為“ji”,如:請給(ji)予幫助!所以“給力”讀作“jili”。 昨日,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高海波博士透露:經(jīng)他考證,最熱的網(wǎng)絡詞匯“給力”其實是一個古詞。 昨天,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講師高海波博士向《長江日報》記者透露:經(jīng)他考證,“給力”是中國古代官府給官員支付薪酬的一種方式,即以力役的形式向官員支付薪俸。具體而言,就是朝廷根據(jù)官員的等級,撥給數(shù)量不等的勞役,為官員免費耕種田地或提供家政服務。在劉國新編撰的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政治制度辭典》(1990年版)中,就有“職官給力制度”詞條。 高博士介紹說,秦漢以來,歷代朝廷都制定法律規(guī)定,百姓除納糧外,成年男子必須為朝廷服力役和兵役。服力役的百姓,有“力”、“事力”、“吏力”、“力人”等不同叫法。所以朝廷向官員供給勞役就叫做“給力”。即使在力役制度取消后,朝廷仍然按給力人數(shù),折成錢糧后然后支付給官員,這筆費用往往超過官員的工資。
日和里面的,現(xiàn)在是大眾語言了
湖南衛(wèi)視的當紅主持哪個不說!
這個詞本身就很給力!